手水舍(净水池)
住吉大社建成于农历卯岁、卯月、卯日,在十二生肖中“卯”代表兔子,因此大社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兔子图案。其中最有名的是走过反桥后,参道左侧净水池上的石兔,净水从它嘴里流出注入池中。 大多数神社的入口附近都有一个净水池,参拜者在进入圣地向神灵祈求前在此净化身心。净化时,先用右手拿起柄杓从池中舀一些水,用来冲洗左手,再换左手持杓,冲洗右手。接着,右手舀水倒一些掬在左手里用来漱口,漱完将水吐到水池外侧的排水区。最后,双手握住长柄将柄杓垂直竖起,让剩余的水冲洗柄部,再将柄杓放回原处。
正面参道
从公路进入住吉大社乃至内院的宽道被称为“正面参道”。参道即参拜的道路,是通往神道教神社或佛教寺庙的主要道路。走在参道上便是第一项参拜行为,标志着从世俗踏入神圣世界。 在11世纪的经典著作《源氏物语》中,紫式部(970?-1019?)赞颂了正面参道前方沿海而生的松树之美,描写了透过树枝可以看到的白色海浪。这只是住吉大社出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的众多场景之一。从这个场景可以看出,住吉大社在守护旅行者——特别是海上旅行者方面的作用。《源氏物语》的主人公光源氏曾参拜大社,感谢神灵在他受辱并蛰居须磨海岸(今神户市)时对他的庇护。光源氏因与未来的太子妃谈恋爱而犯下大错,但在神灵帮助下,他最终回到了京都,重拾朝廷的青睐。
石灯笼群
住吉大社的参道上有600多座定制的石灯笼,绝大多数都由商人或商业协会捐赠,而捐赠者的名字也会被刻在石灯笼上。“献灯”在18世纪早期开始流行,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获得住吉大社里神灵的保佑,二是为捐赠者的生意做宣传。 这些石灯笼的捐赠者来自各行各业,但很多个人和组织都从事与海洋有关的行业。数世纪以来,大阪湾延伸至住吉大社的西门外,以海为生的人们会经常前来祈求“住吉三神”的庇佑。规模较小但供奉相同神灵的住吉神社遍布日本海岸,住吉大社被认为是日本约2300多座住吉神社的总本社。 住吉大社附近的难波津(今大阪港)是连接关西地区和濑户内海及其他地区的枢纽。公元7世纪至9世纪间,它也曾是日本与中国的商贸和外交门户。进入江户时代(1603-1867)后,难波津又成为了日本海海岸重要的国内贸易基地。1716年至1736年间,住吉大社收到了96座与渔业和航运等海上业务有关的石灯笼。 由于住吉大社以保佑航海安全闻名,所以大社内的许多石灯笼都是由商人捐赠的。在19世纪中后期,名为“北前船”的商船航行于大阪和北海道之间,它对日本现代经济和文化的形成贡献巨大。北前船商队将从北海道寒冷水域中捕捞的海带运回大阪,而大阪的厨师们利用海带独特的鲜味创造了昆布高汤,这种汤底已成为日本料理的精髓。 眼尖的游客应该可以发现由蓝染、化肥、玻璃制造商,以及红花批发商、二手服饰经销商捐赠的灯笼。大社内最大的两座石灯笼并非来自海运业,而是由制造玩具和娃娃的商会捐赠。它们矗立在反桥两侧,高度均超过10米,十分醒目。这两座石灯笼最初于1762年被捐赠,经历多次翻新后逐渐变大。自1928年以来,为了增加捐赠者的名字,它们曾四次被吊起更换更大的石基。现在的基座更换于2020年,用以纪念新天皇登基和令和时代的开始。南侧的石灯笼来自大阪地区的公司,北侧的则来自东京和日本其他地区的公司。当日本动漫手办或其他某些玩具的爱好者来到这里,就会在石灯笼上发现一些对他们来说很熟悉的名字,但也有许多不知名或是已经被遗忘的名字。
诞生石
这块大石头因岛津忠久(1179-1227)的出生而闻名。岛津忠久是岛津武士家族的创始人。根据家族传说,岛津忠久的父亲是镰仓幕府(1185-1333)的第一任将军源赖朝(1147-1199),他的母亲是高阶武士的女儿丹后局(1151-1216)。源赖朝的正室北条政子(1157-1225)发现丈夫的外遇后便诬告丹后局有罪。丹后局怀着源赖朝的孩子被迫逃离镰仓,躲入住吉大社避难。刚到大社她就突然临产,紧紧抱着这块大石头生下了岛津忠久。 后来,岛津忠久被源赖朝任命为大隅国和萨摩国(今鹿儿岛县)的军事行政官,并被赐姓“岛津”。他的后代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家族,在16世纪80年代的权力巅峰时期统治了九州大部分地区。尽管岛津家族于1602年被迫宣誓效忠德川家族,但在265年后,他们作为倒幕大军的重要力量击败了德川幕府(1603-1867),为建立现代化日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便是现在,鹿儿岛的人们也还会来到住吉大社,在这块石头前向岛津家族的祖先表示敬意。
住吉御文库
自17世纪以来,大阪的图书出版业一直很兴旺。1723年,一群来自大阪、京都、江户(今东京)三大主要城市的出版商共同出资在住吉大社建造了一个书库,这就是“住吉御文库”,也是大阪最古老的图书馆。 住吉大社自古就与诗歌、文学和娱乐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出版商们通过捐赠初版图书来供奉神灵,以确保出版成功。这项举措还成就了一个实际的好处。由于江户时代(1603-1867)的书籍用木版印刷,木板会随着连续印刷而磨损。如果某一本书畅销,就可以用存放在大社里的崭新的初版制作 一个木版副本。在此后300年里, 在此后300年里,住吉大社的藏书增加到5万多册,最初的仓库已经无法容下所有书籍。住吉御文库中也保存着部分副本,但都是过去、特别是江户时代晚期的热门历史书籍中唯一或者最佳版本。如今,关西的出版商仍在继续向住吉大社捐赠书籍,大部分都存放于现代化设施中。每年5月,人们 会从书库和档案库中取出藏书进行检查并予以通风干燥。志愿者们翻阅书页,清除可能钻进书里的昆虫,并在阳光下晾晒书页。
初辰敬拜
“初辰敬拜”是住吉大社最常举行的仪式之一。人们认为定期举行这种仪式有利于生意兴隆,事业成功。初辰敬拜采用中国十二生肖历法,需要在每个月的初辰(即第一个辰日)参拜住吉大社的4座小神社。这个仪式的名字从谐音游戏而来,初辰在日语中与“成长、发达”同音。 参加初辰敬拜仪式时,参拜者需要按照种贷社、楠珺社、浅泽社、大岁社的顺序依次前往供奉和祈祷。据说如果4年内每个月都做初辰敬拜,连续48个月不间断,就能荣耀一生。这个信念来自“四十八辰”在日语中有着吉祥的发音,听起来就跟“始终发达”一样。 每逢初辰敬拜,住吉大社境内摆满摊位,气氛宛如节日。由于初辰之日每月不同,敬请留意大社官网上公布的时间。
楠珺社
初辰敬拜第二站
初辰敬拜时间:6:00~15:45
祈祷金:1500日元
楠珺社里供奉着农业之神“宇迦魂命”,他也是稻荷神的化身。楠珺社是初辰敬拜的第二站,参拜者在这里祈愿神灵赐予为事业成功而努力奋斗的力量。参加“收获敬拜”的参拜者可以在这里用神圣稻谷换取一把稻穗,然后用它在最后一站大岁社换取一小袋“御神米”。
参加初辰敬拜,还会得到一个“招福猫”泥偶。这些能带来繁荣的吉祥物有两种:举起左爪的猫据说
可以为商家吸引顾客,带来人气,单月提供;举起右爪的猫据说能招财,双月提供。
种贷社
初辰敬拜第一站
初辰敬拜时间:6:00~15:30
祈祷金:1100日元
种贷社的主神是“仓稻魂命”。据说他是农业和商业之神——稻荷神的众多化身之一,可向他祈求赐予成功创业所需的投资和努力。此外,种贷社还与播种和丰收息息相关,“种”意为“种子”,因此这里也是祈求怀孕得子的圣地。
种贷社是“初辰敬拜”的第一站,“收获敬拜”的参拜者可以在这里花800日元买一粒神圣的稻谷,以此在下一站楠珺社换取一把稻穗。
大岁社
初辰敬拜第四站(最后一站)。
初辰敬拜时间:6:00~16:00
祈祷金:1000日元
大岁社供奉着神道教神话中的丰收之神——大岁神。他的弟弟是稻荷神,掌管农业和商业。稻荷神的化身仓稻魂命和宇迦魂命则分别被供奉在种贷社和楠珺社之中。江户时代(1603-1867)的一本旅游指南中提到:当大阪商人在讨不回债款时,就会到大岁社祈祷。
大岁社是“初辰敬拜”的最后一站,人们在这里向神灵祈求获赐努力创业的回报。“收获敬拜”的参拜者可以用神圣的稻穗换取一小袋“御神米”,据说回家后吃下御神米煮的饭,就能得到神灵的回应。还有不少人会选择在“一粒万倍日”食用御神米。这是源自“一粒万倍”的谚语,意思是一粒稻谷可以成长为一万倍之多。一粒万倍日的具体日期可上住吉大社官网查询。
大岁社边上有一座小神社,参拜者者可以通过三块“重轻石”来占卜愿望是否会实现。
“土人形”泥偶
包括住吉大社在内的许多神社都提供护身符,它们能带来好运,令梦想成真,或消灾避邪。住吉大社护身符中的“土人形”泥偶很受欢迎。泥偶多以人物或动物为题材,并且表情都很独特。大多数泥偶都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制作的,比如祈求生意兴隆或婚姻美满。“土人形”泥偶在大社四座本宫和附属的小神社都可购买,价格在500~2000日元。
十二支 | 十二生肖 |
---|---|
除厄猴 | 只戴着神职人员帽子、手持法杖的猴子。消灾避邪。 |
狛犬 | 站立于大社入口处的日本石狮。驱邪避邪、防亲人离散。 |
睦犬 | 一对交配中的狗。顺产安产、缓解腰痛。 |
千只猴 | 一座猴子的金字塔。飞黄腾达。 |
侍者人形 | 丈夫和妻子。互得佳偶、喜结良缘。 |
裸雏 | 一对裸体男女。赤心坦诚、婚姻美满。 |
种贷人形 (在种贷社出售) |
母亲和孩子。怀孕生子。 |
招福猫 (在楠珺社出售) |
举右爪的猫:招财。 举左爪的猫:招客,生意兴隆。 |
初辰宝船 (在楠珺社出售) |
两只猫在一条龙船上。生意兴隆、开运招福。 |
住吉祭
住吉祭是大阪最盛大的夏季祭典之一,与爱染祭、天神祭并称为大阪三大夏日祭典,每年7月30日至8月1日举行。它也被称为“おはらい”(oharai),意思是驱病除灾。 住吉祭的最大亮点是五彩缤纷的古代服装和神轿游行。在7月31日举行的“夏越祓神事”(祓音“福”)中,身着五颜六色的室町时代(1336-1573)服装的“夏越女”,与孩童、乐师等参与者排成一列,三次穿过竖立着的巨大茅草圈,以示净化心灵。这一仪式入选了大阪府民俗文化财产。次日,人们抬着神轿走过陡峭的反桥,渡过大和川,到达堺市的宿院顿宫,然后再回到住吉大社。
初诣(新年初次参拜)
每年1月的头三天里,200多万人会到住吉大社参加“初诣”。初诣是日本人的新年传统,即一年中第一次到神社寺庙参拜。为了能在除夕的午夜往第一本宫的赛钱箱(功德箱)中投掷硬币,并简短地祈祷来年好运,人们甘愿冒着严寒排起长队。届时,大社内会摆出很多露天摊位,参拜者们可以在大社的铺子里购买“御神签”来预测新年的运势凶吉,还能在临时摊位上尽情享受美食,挑选喜爱的纪念品。
观月祭
自古以来,中国和日本都有赏月会。住吉大社的“观月祭”于秋季举行,通常选在9月中下旬的满月之夜。观月祭的魅力除了皎洁美丽的月光,还有引人入胜的和歌(日本传统诗歌)朗诵,这是为了纪念和歌与住吉大社之间的历史关联。 观月祭上,神职人员站在住吉大社著名的“反桥”中央,大声吟诵和歌。作品大多是俳句和短歌(比俳句略长),分别遵循着“五-七-五”和“五-七-五-七-七”的音节规则。
御田植神事
“御田植神事”据说可以追溯到公元211年住吉大社建成时期。当时,大社的创始人神功皇后下令开垦一块新稻田,用来供奉大社的守护神。这片位于大社内西南方至今不曾改变的古稻田,现在依然用来举行御田植神事。 御田植神事于每年的6月14日举行,被指定为国家重要非物质民俗文化财产。祭典最初的净化仪式完成后,牛拉着木犁耕种御田,随后御田被洒上圣水。插秧时,身着五颜六色服装的舞者和乐师会在稻田边表演,为祭典增添喜庆和活力。